2012年11月26日 星期一

貧窮基金、義診、補習跟進...


貧窮基金,只有兩人報名,未能進一步擴展。

義診的醫生,目前很忙,年底生意很忙,家中私務又多,待年後再定。


補習的事,本想和其他單親家庭機構合作,而總幹事也來過我們中心看過環境,不過由於這些兒童年歲不同,程度不同,一起教是個問題,只能上門補習,不過我們的意思,叫她們來佛堂聽佛法,上門補習失去了意義,大家有何意見?

補習老師提出的建議,很好,大家可參考:


七師,你好!

看到你的update。以下是我的一點看法:

1. 目的:為低收入家庭的兒童提供學校以外不收費的功課輔導,希望有負擔的父母能夠多有一個幫忙的選擇。我們不能完全承諾小孩的成績一定獲得改善(因為是雙向的),但是我們佛堂可以協助小孩解決功課上的困難,起碼最基本的部分(功課)能夠完成。

2. 用意:透過補習,導師就與一個家庭建立良好的關係和信任,之後慢慢從教學互動中或參與其他的社區服務活動引導他們學佛。不能太刻意,也不能太急進,因為有些人會不接受;但我們會說我們的補習的地點在佛堂,而老師大部分是佛教徒。我有一個概念:像基督教會那樣,要歡迎他們,讓他們每次來佛堂的經驗都是愉快的、親切的、沒有壓力的。例如以後有機會:週末定一個時段給小朋友(像上主日學),播放佛教的卡通片,看完了老師和小同學來過restate重點或玩遊戲的互動,然後吃個小茶點下課。慢慢的再來些親子活動等等。
 
3. 補習地點:在佛堂。不上門。
4.  一對一:能夠集中改善學生的弱項。
5. 小組式(一對五):人數多,可是比較單向;即學生本身乖巧好學的就會有優勢,否則一般的效果短期內不明顯。優點是可以馬上知道學生的品德。行為有偏差的小孩開始比較不適合。
6. 雙方了解: 補習之前,希望有機會與小孩和家長會面。除了知道家長的需要外,我也會讓家長清楚我對學生的要求和規矩。
 
有位老人家跟我說,以前的香港大家都很窮,他小時候去教堂,神父通常都會在主日學完結以後有派牛奶、麵粉等東西,所以小孩們都會去教堂的原因。所以,這點(布施)對低收入家庭、老人家來說是一個非常快的方便門把他們引進來。至於怎樣留他們(去了解佛法),這個就要看。

對第一次去佛堂的人來說,我認為裡面的人(任何一位)一語一行就代表佛堂,對於已學佛的人問題當然不大。但是一般人來說,畢竟印象還是蠻重要,尤其在小孩子和家長面前。
 

 
Take care!
 
Thanks & Regards,
XX~敬上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